【2015年】应用文理学院新生咨询贴

- b47k LV.工兵
- 2020/7/5 5:32:25
本贴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本科新生的专门咨询贴(不含研究生)
本帖禁止发布任何QQ群等其他联系方式,请等专贴发布,谢谢合作

- jiguanglu1
- 2020/7/5 5:32:25
留名墙
本楼是留给本校的同学们。
不论你是在校生、毕业生,只要你活跃在贴吧,只要你希望能够帮助到本学院、专业的学弟学妹
请在本楼中的【楼中楼】留下自己的年级、专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特在此谢谢大家。

- 陈广湖1
- 2020/7/5 5:32:25
【目录】
四楼——应用文理学院介绍
2015年招生专业介绍
五楼——法学
六楼——汉语言文学
七楼——新闻学
八楼——新闻学(影视传播)
九楼——历史学(文化遗产)(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十楼——文物与博物馆学
十一楼——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十二楼——地理信息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十三楼——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
十四楼——食品质量与安全
十五楼——档案学(信息开发)

- henge1
- 2020/7/5 5:32:25
学院网址:http://www.cas.buu.edu.cn或http://www.ygi.edu.cn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
邮编:100191
联系方式:62004563(教务处)
62004602(招生学籍科)
学院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北京大学分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后两所分校分别成为北京联合大学下属的文理学院和文法学院,并在1994年合并为应用文理学院,是北京联合大学下属的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招收部分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学院。学院以文、史、法、理为主体学科,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考古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专门史和文化遗产区域保护规划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法律专业硕士点,11个本科专业招生。
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崇尚学术、关怀人文、培育英才”为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市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为市级特色专业以及市级、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市级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档案局(馆)2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一大批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包括长城学者、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委高层次人才等知名教授学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围绕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加强文科综合和文理交叉,集成融合,建成经济法学、人文地理学、食品科学3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建成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实验室为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成果水平稳步提高,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23项,还承担北京市教委、市科委、市社科联、各学术团体科研项目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近200项。现有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首都法制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10个校级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为平台,提升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挑战杯”、文科计算机设计、英语演讲、人文知识、数学建模、模拟法庭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奖项。学院以“五四”科技文化节和“一二九”体育文化节活动为主线,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各类学生社团40余个,民乐团、箜篌乐团赴香港、美国演出获得佳绩,并登台国家大剧院,展现中华艺术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和各区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士、香港、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学生可通过参加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学习,取得国内外双重学历或学位,并可以通过“4+1”、“3+2”等多种形式获取硕士学位。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出国深造的比例大幅提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学院地处全国最大的高校集聚区域——学院路,共享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部委高校参与建设的“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丰厚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立足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从2014级部分新生开始实行“文理兼学,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文科类专业(英语除外)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按人文社科类(包括法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含影视传播方向)、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档案学等6个专业)学习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第一学年结束前实施专业分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给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
2015年1月北京联合大学学知书院成立,探索实行现代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学知书院聘请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担任首任院长,并为书院题写了院名。书院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合,努力构建特色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据介绍,学知书院与各专业学院分工协作,分别侧重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知书院建立打破专业、年级及班级界限的育人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文化熏陶与行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经典书籍,营造浓郁的读书文化;依托传统文化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为人为学,与第一课堂相呼应,构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育人体系。在管理运行方面,书院实行导师制,建立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并为学生搭建读书涵养中心、发展辅导中心、文化建设中心、环境育人中心等平台,引领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学院周边交通便利,院内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浴室、开水房等学习生活设施齐全,新建的第二教学楼2014年9月投入使用后学习环境进一步优化。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将依托文理交融的学科科研实力,发挥地处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的地缘优势,集成融合、锐意创新,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中发挥作用,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及首都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WQQQQQQ
- 2020/7/5 5:32:25
汉语言文学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发展历史: 本专业主要培养本科人才,前身是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1994年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中文系合并成应用文理学院中文系。在分校时期,王力、袁行霈等著名教授曾于此授课,而知名学者严家炎、顾国瑞和周传家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统筹和规划专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北京联合大学同名主办专业,现任专业负责人李彦东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陈平原、夏晓虹,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还有来自北京地区学界、业界的特聘专家10余名。 培养目标:立足首都北京,培养适应国家文化繁荣需要,语言和文学理论基础扎实、人文素养较高、中文表达能力良好、文化宣传能力强,具备宏观文化视野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一定文化创新、创意竞争力,能够从事文化传播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始终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底蕴培育,培养对中国语言文学认同感的办学理念。构建“读- 思- 说- 写”一体化渐进式的专业综合训练体系,通过经典阅读培养批判性思考和审美能力,并将内化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拥有国学素养深厚、国际视野开阔、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师资团队。
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中国文化名著选读、西方人文经典导读、人际交流训练、跨文化传播、编辑理论与实践等。
实践教学:以阅读经典,培养问题意识和撰写高质量文章构建“读- 思- 说- 写”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第三至七学期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结合导师制,分层级完成任务,并以学术演讲、出版刊物和人文演绎等形式展现出来。以学科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就业方向:就业率连续多年100%,毕业生集中在媒体、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事语言文
字运用、文化宣传工作。

- wjwei
- 2020/7/5 5:32:25
新闻学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发展历史:新闻学专业是校级优势专业和骨干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本科人才,是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和北京大学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而来,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知名学者周忠厚、严家炎、顾国瑞、周传家教授先后担任该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以严家炎、周忠厚先生为代表的著名学者为本专业授课。目前新闻学学科带头人是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乔东亮教授,他先后入选北京出版与文化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新闻出版学术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北京‘四个一工程’人选和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等,他所带领的“数字动漫艺术与文化传播团队”在2012年又获批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7名具有博士学位,教授2名,副教授7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还有来自北京地区的新闻媒体及相关院校的业界、学界的特聘专家20余名。新闻学教学团队是校级优秀创新团队。 培养目标:立足首都北京,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新闻传播理论基础扎实、新闻传播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思维、人文基础、世界眼光、创新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媒介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全媒体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始终坚持核心价值导向、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建构适应媒介融合的教学生态和新媒体多元融合的实践平台,形成传媒与技术、传媒与艺术、传媒与产业相融合的师资团队,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学生创意思维活跃、媒介技能娴熟、表达沟通流畅、熟悉互联网特性,成为北京区域报道、媒介沟通、文化创意、社会人文建设的重要力量。
主要课程: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广播电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媒介批评、(新闻)摄影与摄像、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媒介经营与管理、音视频节目制作、跨文化传播、数据新闻、网络传播实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
实践教学:以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模块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多元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有“全媒体采编中心”,下设数字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创新应用实验室、摄影工作室、虚拟演播室等6 个实验室、4 个工作室以及3 间产学研合作开放实验室,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以“工作坊”的创制方式组织作业,以校企合作互赢模式建设30 余家校外实习基地,以学科竞赛、科教融合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就业方向:学生集中在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与媒介宣传、媒介策划、媒介沟通与管理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