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日报刊发《北京联合大学——做好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这篇大文章》专版文章
- 小鱼儿不哭 LV.工兵
- 2022/7/20 15:18:18
“北京有多大,联大就有多大。”以前,这句话是说联大在北京校区多;现在,这句话更是对联大办学育人、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赞许。
从“北京人的大学”到“北京需要什么,联大就办什么”,与时代共发展的北京联合大学始终与北京同频共振。
作为北京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新时代的北京联合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北京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服务北京的办学定位,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视域中书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张答卷,把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北京“四个服务”大局,以新标准、新定位融入北京发展的新阶段、新格局。
培养时代新人 赓续红色基因
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北京联合大学立足于北京市属高校独有的优势,着眼于新时代赋予首都的新使命,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
用好红色资源。“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到北大红楼,开展北京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三场示范教学。”2021年7月7日,在北大红楼,一堂由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和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联袂讲授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革命实地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坚定信仰信念。
这是北京联合大学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次探索,也是学校多年来深入挖掘、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与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创建了现场教学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从北大红楼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从李大钊故居到新时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处处京城红色坐标成为师生们回望来路、淬炼信仰的生动课堂。
传承红色基因。北京联合大学伴随改革开放而生,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创办的分校,许多参加过革命的老领导和老同志都参与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诞生之初就为联大刻入红色基因。办学初期,学校在北京高校率先制定了《高校德育大纲》,领风气之先。改革开放新时期,联大在全国率先扛起“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旗帜,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
进入新时代,北京联合大学善用“大思政课”立德树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学校开设了《这里是北京》课程群,于北大红楼追溯“建党精神”讲起,一直讲到冬奥盛会的成功举办,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程。坚持“课程思政”,学校将所有课堂化作为党育人的“主渠道”,“溯源红色”“走读北京”“新时代旅游青年”等一大批专业通识课、必修课,把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教学,让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润物无声。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探索“三全育人”。学生处、团委等学生思想工作部门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主题实践活动,辅之以“学、写、讲、用”的思政工作体系,让学生们到习近平总书记工作和考察过的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感悟时代变迁,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最后一公里”。
弘扬红色文化。身为首都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始终坚持与北京的城市发展相融共进,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担当和价值。“遍布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教育师生的宝贵资源,也是服务北京的重要切入点。”在全校教师工作会上,校党委书记楚国清的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联大师生深入北京红色遗址开展实践调研,并对包括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墓等革命遗迹在内的整个北京西山红色带进行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和学术文章,为北京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建言献策。同时,学校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坚持以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活动中,运用“讲起来”“唱起来”“做起来”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引导青年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
联大还充分发挥北京学研究基地、国家旅游重点实验室等独具特色的学科平台优势,以及考古、旅游管理、文化艺术等专业优势,全方位深入服务北京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弘扬北京地区红色文化中贡献力量。在北京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在服务北京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不断凸显,服务北京的成果不断涌现。如今,在京城内外的广阔天地间,无论是考古挖掘、遗迹修复的一线,还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的现场,抑或是红色主题文艺演出的舞台,处处活跃着联大师生的身影。
对标首都发展 办出北京味道
办学四十余年,联大的学科专业与北京发展同向同行。在建好建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过程中,对标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学科建设、学科融合、学科交叉,努力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目前,学校设有10大学科门类70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
新时代的人文北京DNA。“北京学”是联大特有的高精尖学科,也是学校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的直接体现。依托北京学,联大开设了“走读北京”通识教育课程,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京华大地、用心感悟古都文化意蕴。学校成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对接北京“一城三带”保护发展。积极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首都文化深度挖掘、北京考古、城乡社区治理等领域,持续产出高水平文化智库成果。近年来,学校考古团队先后开展了“北京石窟寺专项调研”“北京出土古代服饰形象动态展示”和“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
新时代的绿色北京DNA。“双奥之城”北京的味觉DNA——奥运菜单让全球印象深刻,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联大专家团队以唯一高校团队的身份,参与“双奥”菜单制作和餐饮的筹备、策划、测试、运行全过程,菜品质量和品质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官员尤其是巴赫主席和各代表团运动员的一致好评,向全世界展现了北京冬奥会的“北京味道”。
积极投入北京乡村振兴建设,联大重点帮扶北京房山区马安村和门头沟区下清水村,以绿水青山涵养北京宜居农村;每年举办“城市健康与环境”国际学术论坛,建设北京市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持续推动北京的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的科技北京DNA。锚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向,联大在学科建设中力求体现北京的“创新”味道。
聚焦跨学科创新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等前沿科技,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机器人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地铁集团等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服务北京行业需求深度融合。代表学校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技术跨学科融合标志性成果的联大智能车团队,在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屡创佳绩。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作为学科建设的切入点,联大成立了智慧城市学院。先后建设“城市服务大数据中心”、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大数据云上链共享,举办“城市服务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学术论坛等途径,搭建了大数据信息驱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时代北京的“国际范”。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联大将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服务首都发展、展现北京文化相结合,形成联大教育国际化中特有的北京味道。
学校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黑山下戈里察大学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蕴含北京历史人文和旅游文化的中国故事。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举办“大都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搭建服务首都建设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聚焦欧亚交通走廊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积极开展轨道交通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语言+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目前,以“人文北京重大问题研究”“健康北京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北京科技创新研究”这些服务首都发展的重大项目为依托,联大已打造出“三个北京”学科群,重点建设了两个北京高精尖学科,有力提升了学校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
首都标准就是联大标准 “首要、首先、首位”谋首善
“首善”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标准,“首善”也是北京联合大学在新时代办学治校的价值选择。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首要、首先、首位”标准,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连续十年,联大参军入伍、毕业后入疆入藏的人数在北京高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联大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善用“大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先后两次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优秀基层宣讲报告表彰。实践成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社会实践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称号。
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培养师生的“时代特质、人民情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北京联合大学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纳入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学好“原著原文”打底色,善用“大思政课”铸成色,办好“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展亮色,通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师生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通过把所有课堂化为育人主渠道,用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育人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形成“北京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的行动自觉。北京联合大学高站位认识北京市属高校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树立“首先从政治上看北京”的工作意识,引领广大师生从“两个大局”中思考问题,从新时代首都发展中审视立德树人成效。
学校凝练形成了“人文北京、智慧北京、健康北京”三大学科群。聚焦北京全国政治中心定位,联大搭建了北京市政治文明研究平台;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定位,学校成立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学校成立了“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聚焦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学校发起成立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中心”。近年来,以“五子联动”为支点,学校主动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联大智能、联大考古、联大非遗等品牌已崭露头角,初显影响力。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形成“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新模式。以“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为切入点,联大党委先后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在全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带动全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带动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提升。推动全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形成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学科逻辑、专业逻辑,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把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逻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从树立教师个别典型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皆育人”,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到所有部门,从教师全覆盖到师生全覆盖。近五年,学校一个二级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六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北京教学名师等榜样群体。
“新阶段,北京联合大学将把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层面来思考和落实,立足北京,服务北京,以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北京新发展格局,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中形成新的‘联大经验’,贡献‘联大力量’。”楚国清说。
从“北京人的大学”到“北京需要什么,联大就办什么”,与时代共发展的北京联合大学始终与北京同频共振。
作为北京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新时代的北京联合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北京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服务北京的办学定位,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视域中书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张答卷,把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北京“四个服务”大局,以新标准、新定位融入北京发展的新阶段、新格局。
培养时代新人 赓续红色基因
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北京联合大学立足于北京市属高校独有的优势,着眼于新时代赋予首都的新使命,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
用好红色资源。“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到北大红楼,开展北京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三场示范教学。”2021年7月7日,在北大红楼,一堂由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和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联袂讲授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革命实地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坚定信仰信念。
这是北京联合大学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次探索,也是学校多年来深入挖掘、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与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创建了现场教学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从北大红楼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从李大钊故居到新时代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处处京城红色坐标成为师生们回望来路、淬炼信仰的生动课堂。
传承红色基因。北京联合大学伴随改革开放而生,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创办的分校,许多参加过革命的老领导和老同志都参与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诞生之初就为联大刻入红色基因。办学初期,学校在北京高校率先制定了《高校德育大纲》,领风气之先。改革开放新时期,联大在全国率先扛起“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旗帜,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
进入新时代,北京联合大学善用“大思政课”立德树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学校开设了《这里是北京》课程群,于北大红楼追溯“建党精神”讲起,一直讲到冬奥盛会的成功举办,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程。坚持“课程思政”,学校将所有课堂化作为党育人的“主渠道”,“溯源红色”“走读北京”“新时代旅游青年”等一大批专业通识课、必修课,把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教学,让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润物无声。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探索“三全育人”。学生处、团委等学生思想工作部门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主题实践活动,辅之以“学、写、讲、用”的思政工作体系,让学生们到习近平总书记工作和考察过的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感悟时代变迁,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最后一公里”。
弘扬红色文化。身为首都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始终坚持与北京的城市发展相融共进,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担当和价值。“遍布北京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教育师生的宝贵资源,也是服务北京的重要切入点。”在全校教师工作会上,校党委书记楚国清的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联大师生深入北京红色遗址开展实践调研,并对包括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墓等革命遗迹在内的整个北京西山红色带进行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和学术文章,为北京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建言献策。同时,学校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坚持以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活动中,运用“讲起来”“唱起来”“做起来”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引导青年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
联大还充分发挥北京学研究基地、国家旅游重点实验室等独具特色的学科平台优势,以及考古、旅游管理、文化艺术等专业优势,全方位深入服务北京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弘扬北京地区红色文化中贡献力量。在北京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在服务北京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不断凸显,服务北京的成果不断涌现。如今,在京城内外的广阔天地间,无论是考古挖掘、遗迹修复的一线,还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的现场,抑或是红色主题文艺演出的舞台,处处活跃着联大师生的身影。
对标首都发展 办出北京味道
办学四十余年,联大的学科专业与北京发展同向同行。在建好建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过程中,对标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学科建设、学科融合、学科交叉,努力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目前,学校设有10大学科门类70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
新时代的人文北京DNA。“北京学”是联大特有的高精尖学科,也是学校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的直接体现。依托北京学,联大开设了“走读北京”通识教育课程,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京华大地、用心感悟古都文化意蕴。学校成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对接北京“一城三带”保护发展。积极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首都文化深度挖掘、北京考古、城乡社区治理等领域,持续产出高水平文化智库成果。近年来,学校考古团队先后开展了“北京石窟寺专项调研”“北京出土古代服饰形象动态展示”和“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
新时代的绿色北京DNA。“双奥之城”北京的味觉DNA——奥运菜单让全球印象深刻,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联大专家团队以唯一高校团队的身份,参与“双奥”菜单制作和餐饮的筹备、策划、测试、运行全过程,菜品质量和品质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官员尤其是巴赫主席和各代表团运动员的一致好评,向全世界展现了北京冬奥会的“北京味道”。
积极投入北京乡村振兴建设,联大重点帮扶北京房山区马安村和门头沟区下清水村,以绿水青山涵养北京宜居农村;每年举办“城市健康与环境”国际学术论坛,建设北京市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持续推动北京的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的科技北京DNA。锚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向,联大在学科建设中力求体现北京的“创新”味道。
聚焦跨学科创新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等前沿科技,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机器人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地铁集团等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服务北京行业需求深度融合。代表学校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技术跨学科融合标志性成果的联大智能车团队,在国内智能驾驶领域屡创佳绩。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作为学科建设的切入点,联大成立了智慧城市学院。先后建设“城市服务大数据中心”、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大数据云上链共享,举办“城市服务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学术论坛等途径,搭建了大数据信息驱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时代北京的“国际范”。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联大将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服务首都发展、展现北京文化相结合,形成联大教育国际化中特有的北京味道。
学校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黑山下戈里察大学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蕴含北京历史人文和旅游文化的中国故事。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举办“大都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搭建服务首都建设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聚焦欧亚交通走廊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积极开展轨道交通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语言+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目前,以“人文北京重大问题研究”“健康北京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北京科技创新研究”这些服务首都发展的重大项目为依托,联大已打造出“三个北京”学科群,重点建设了两个北京高精尖学科,有力提升了学校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
首都标准就是联大标准 “首要、首先、首位”谋首善
“首善”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标准,“首善”也是北京联合大学在新时代办学治校的价值选择。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首要、首先、首位”标准,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连续十年,联大参军入伍、毕业后入疆入藏的人数在北京高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联大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善用“大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先锋力量》先后两次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优秀基层宣讲报告表彰。实践成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社会实践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称号。
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培养师生的“时代特质、人民情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北京联合大学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纳入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学好“原著原文”打底色,善用“大思政课”铸成色,办好“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展亮色,通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师生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通过把所有课堂化为育人主渠道,用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育人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形成“北京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的行动自觉。北京联合大学高站位认识北京市属高校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树立“首先从政治上看北京”的工作意识,引领广大师生从“两个大局”中思考问题,从新时代首都发展中审视立德树人成效。
学校凝练形成了“人文北京、智慧北京、健康北京”三大学科群。聚焦北京全国政治中心定位,联大搭建了北京市政治文明研究平台;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定位,学校成立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学校成立了“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聚焦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学校发起成立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中心”。近年来,以“五子联动”为支点,学校主动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联大智能、联大考古、联大非遗等品牌已崭露头角,初显影响力。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形成“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新模式。以“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为切入点,联大党委先后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在全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带动全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带动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提升。推动全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形成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学科逻辑、专业逻辑,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把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逻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从树立教师个别典型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皆育人”,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到所有部门,从教师全覆盖到师生全覆盖。近五年,学校一个二级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六个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北京教学名师等榜样群体。
“新阶段,北京联合大学将把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层面来思考和落实,立足北京,服务北京,以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北京新发展格局,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中形成新的‘联大经验’,贡献‘联大力量’。”楚国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