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
- 虾球 LV.工兵
- 2023/2/3 20:02:31
12月17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北京学研究基地承办的“三山五园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5篇,来自30多个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了会议。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和我校党委书记楚国清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院长张宝秀主持。
楚国清对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北京市文物局对会议的指导和海淀区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介绍了今年我校在三山五园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希望通过交流研讨,充分挖掘三山五园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深入阐释三山五园与中华文明的密切关系,将三山五园建设成中华文明的优秀标识,通过三山五园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陈名杰在致辞中首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线上参会,对各方参与三山五园的保护发展表示感谢。他对今后三山五园的研究保护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公共素材库建设,多方收集整理三山五园文献资源,动态更新研究进展信息,提供研究基础,向社会开放;二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引入世界遗产等国际公认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对三山五园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明确一些重大专题研究,集体攻关,持续推进;四是突出学用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研究,服务发展。
随后,大会进行主旨发言,先后由张宝秀教授和我校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副院长张景秋教授主持,共有六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副教授作了主题为“三山五园与清代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的报告。她讲到,清代在京城及全国逐渐形成了一宫多苑的宫苑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了皇权政治体系下的宫苑二元理政模式,这种模式在雍乾时期已经制度化,嘉道之后难以维系。宫苑二元理政模式保证了清帝不在京城时政令的传达和政权的稳定,但其本质仍是皇权扩大的结果,因皇帝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圆明园管理处遗址规划科蒋玉洁作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圆明园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研究”的发言。她在分析圆明园考古遗址现状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途径:加强保护利用,做好遗址本体解读;依托数字技术,扩展遗址活化路径;找准遗址定位,开发公众参与活动;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创品牌效益;聚集遗址资源,建设博物馆展陈。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陈喜波教授在“北京海淀地区捺钵文化研究”发言中讲到,海淀地区蕴含着深厚的捺钵历史文化底蕴。游牧民族的捺钵文化在辽代传入北京地区。金朝帝王承袭了辽代捺钵制度,并在今海淀地区香山、玉泉山建有行宫,金章宗时多次在此游猎,留下丰富的捺钵文化印记。元代的海淀地区也受到捺钵文化的影响,今海淀玉泉山“裂帛湖”得名与玉泉山行宫有密切关系,是捺钵文化的地名印记。他还通过中西比较,认为中西行宫与游猎文化演变路径基本相同,游猎文化与行宫园林具有伴生伴随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郭巍教授以“三山五园:传统国土空间开发的缩影”为题作了发言,首先说明了人工灌溉与调蓄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础,简述了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情况,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然后结合三山五园的山水环境,认为三山五园地区是一种基于传统灌区的传统人居和风景营建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任国征研究员在“三山五园文化海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范式”的发言中,认为三山五园文化海外传播迫切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需要构建完善的国际话语体系,从国际现实出发和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论,引领国际话语、设置国际议题、制定国际话语规则、建构强大国际话语传播载体,进而建立三山五园文化海外传播范式。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刘少华助理研究员在“三山五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中,认为三山五园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治国理念、“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和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奋进、共创伟大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下午,研讨会分为“三山五园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和“三山五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两个分会场进行。
第一分会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晓敏教授主持,共有9位学者发言。首都博物馆王鸿雁副研究馆员分析了颐和园匾额楹联的文化价值;圆明园管理处郭晓娜馆员考证了圆明园宫门陈设的历史变迁;天津城建大学研究生张淼通过对畅观堂的复原分析了禅修自身对清漪园佛堂陈设的影响;圆明园管理处科员贾贯峰对圆明园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作了全面梳理;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付菁基于空间句法对不同时期谐趣园的空间组织特征进行了分析;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宣立品副研究馆员分析了周肇祥游记随笔中团城演武厅和大觉寺的形象;香山小学教师和平讲述了健锐营高等小学堂的历史和建筑;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张雨盟分析了三山五园的耕织景观及其政治意义;优诺留学体艺部金姝杰博士探讨了以奥林匹克体艺精神活化创新三山五园的内涵价值。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仲华研究员和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陈喜波教授作了点评。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本分会场的报告分别从复原再现、揭示内涵、历史记忆三个大的视角对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作了阐释,研究范围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为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将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诸如加强微观研究、拓展研究领域等建议。
第二分会场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曹劲松主持,共有10位学者发言。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于健副教授对颐和园及圆明园的西洋建筑雕刻装饰进行研究并与西方装饰作了对比;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李自典副教授对三山五园地区的非遗传说现状作了调查并提出了保护路径;圆明园管理处陈红博士分析了圆明园造园艺术中的田园和文人因素;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赵瑞敏论述了圆明园正觉寺的历史与现状;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陈睿宁对圆明园“武陵春色”作了基于博物馆展陈功能的设计;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教师滕朝阳分析构建了三山五园的视觉形象;北京艺术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张石夕从博物馆开放的角度谈到如何发挥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郑雨琦论述了文化基因视域下“三山五园”的现代化转译与创新性传播;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马立伟研究馆员对影像化“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公众教育作了探讨;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佳伦探讨了“三山五园”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功能。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教授和颐和园管理处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高工在点评中指出,第二分会场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富有新意,既有典型案例的剖析,又有国内外的对比,也提出了对策建议,加深了对三山五园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推动活化利用和文化传播。
本次研讨会是在三山五园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关键阶段举行的,广大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历史文脉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交流,提出了很多深入的学术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示范区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楚国清对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北京市文物局对会议的指导和海淀区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介绍了今年我校在三山五园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希望通过交流研讨,充分挖掘三山五园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深入阐释三山五园与中华文明的密切关系,将三山五园建设成中华文明的优秀标识,通过三山五园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陈名杰在致辞中首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线上参会,对各方参与三山五园的保护发展表示感谢。他对今后三山五园的研究保护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公共素材库建设,多方收集整理三山五园文献资源,动态更新研究进展信息,提供研究基础,向社会开放;二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引入世界遗产等国际公认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对三山五园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明确一些重大专题研究,集体攻关,持续推进;四是突出学用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研究,服务发展。
随后,大会进行主旨发言,先后由张宝秀教授和我校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副院长张景秋教授主持,共有六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副教授作了主题为“三山五园与清代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的报告。她讲到,清代在京城及全国逐渐形成了一宫多苑的宫苑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了皇权政治体系下的宫苑二元理政模式,这种模式在雍乾时期已经制度化,嘉道之后难以维系。宫苑二元理政模式保证了清帝不在京城时政令的传达和政权的稳定,但其本质仍是皇权扩大的结果,因皇帝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圆明园管理处遗址规划科蒋玉洁作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圆明园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研究”的发言。她在分析圆明园考古遗址现状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途径:加强保护利用,做好遗址本体解读;依托数字技术,扩展遗址活化路径;找准遗址定位,开发公众参与活动;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创品牌效益;聚集遗址资源,建设博物馆展陈。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陈喜波教授在“北京海淀地区捺钵文化研究”发言中讲到,海淀地区蕴含着深厚的捺钵历史文化底蕴。游牧民族的捺钵文化在辽代传入北京地区。金朝帝王承袭了辽代捺钵制度,并在今海淀地区香山、玉泉山建有行宫,金章宗时多次在此游猎,留下丰富的捺钵文化印记。元代的海淀地区也受到捺钵文化的影响,今海淀玉泉山“裂帛湖”得名与玉泉山行宫有密切关系,是捺钵文化的地名印记。他还通过中西比较,认为中西行宫与游猎文化演变路径基本相同,游猎文化与行宫园林具有伴生伴随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郭巍教授以“三山五园:传统国土空间开发的缩影”为题作了发言,首先说明了人工灌溉与调蓄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础,简述了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情况,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然后结合三山五园的山水环境,认为三山五园地区是一种基于传统灌区的传统人居和风景营建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任国征研究员在“三山五园文化海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范式”的发言中,认为三山五园文化海外传播迫切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需要构建完善的国际话语体系,从国际现实出发和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论,引领国际话语、设置国际议题、制定国际话语规则、建构强大国际话语传播载体,进而建立三山五园文化海外传播范式。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刘少华助理研究员在“三山五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中,认为三山五园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治国理念、“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和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奋进、共创伟大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下午,研讨会分为“三山五园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和“三山五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两个分会场进行。
第一分会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晓敏教授主持,共有9位学者发言。首都博物馆王鸿雁副研究馆员分析了颐和园匾额楹联的文化价值;圆明园管理处郭晓娜馆员考证了圆明园宫门陈设的历史变迁;天津城建大学研究生张淼通过对畅观堂的复原分析了禅修自身对清漪园佛堂陈设的影响;圆明园管理处科员贾贯峰对圆明园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作了全面梳理;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付菁基于空间句法对不同时期谐趣园的空间组织特征进行了分析;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宣立品副研究馆员分析了周肇祥游记随笔中团城演武厅和大觉寺的形象;香山小学教师和平讲述了健锐营高等小学堂的历史和建筑;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张雨盟分析了三山五园的耕织景观及其政治意义;优诺留学体艺部金姝杰博士探讨了以奥林匹克体艺精神活化创新三山五园的内涵价值。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仲华研究员和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陈喜波教授作了点评。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本分会场的报告分别从复原再现、揭示内涵、历史记忆三个大的视角对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作了阐释,研究范围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为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将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诸如加强微观研究、拓展研究领域等建议。
第二分会场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曹劲松主持,共有10位学者发言。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于健副教授对颐和园及圆明园的西洋建筑雕刻装饰进行研究并与西方装饰作了对比;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李自典副教授对三山五园地区的非遗传说现状作了调查并提出了保护路径;圆明园管理处陈红博士分析了圆明园造园艺术中的田园和文人因素;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赵瑞敏论述了圆明园正觉寺的历史与现状;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陈睿宁对圆明园“武陵春色”作了基于博物馆展陈功能的设计;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教师滕朝阳分析构建了三山五园的视觉形象;北京艺术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张石夕从博物馆开放的角度谈到如何发挥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郑雨琦论述了文化基因视域下“三山五园”的现代化转译与创新性传播;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马立伟研究馆员对影像化“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公众教育作了探讨;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佳伦探讨了“三山五园”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功能。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教授和颐和园管理处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高工在点评中指出,第二分会场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富有新意,既有典型案例的剖析,又有国内外的对比,也提出了对策建议,加深了对三山五园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推动活化利用和文化传播。
本次研讨会是在三山五园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关键阶段举行的,广大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历史文脉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交流,提出了很多深入的学术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示范区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